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理学 煤”相关记录426条 . 查询时间(0.171 秒)
武汉岩土所深部煤系地层水泥基注浆材料及加固机理研究取得进展(图)
地层 注浆材料 机理
2024/7/20
深部围岩地质环境复杂,岩体软弱破碎,在强采动作用下,极易发生失稳、冒顶等大变形灾害。注浆加固是控制破碎煤岩体巷道稳定性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能快速有效提高围岩完整性、恢复岩体整体强度。目前,注浆理论相比注浆材料及设备的发展明显滞后,亟需开展深部破碎煤岩体注浆控制机理及方法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揭示北京“煤改气”工程后水溶性棕碳增加(图)
质谱 元素
2024/6/25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汝锦研究员团队对北京“煤改气”工程前后类腐殖质棕碳(HULIS-BrC)和水不溶性棕碳(WI-BrC)组分元素组成进行研究。发现不同元素组成发色团数量为CHON>CHO>CHN>(CH)>含S发色团,“煤改气”工程后HULIS-BrC发色团数量增加了约14%,而WI-BrC发色团数量减少了约8%。HULIS-BrC中90%以上的发色团质谱峰强度在“煤改气”工程后高于“煤改...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煤制乙炔研究取得进展(图)
煤 制乙炔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2023/10/16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研院煤制乙炔研究取得进展(图)
碳化钙 固体碳 氧化碳
2023/10/25
乙炔(C2H2)和一氧化碳(CO)是制备各种化学品的重要平台化合物。电石(碳化钙,CaC2)法煤制乙炔工艺提供了将包括煤炭在内的各种固体碳(C)直接转化为乙炔和一氧化碳的方法,是乙炔化工的龙头工艺。然而,电石合成温度高(2000℃~2300℃)、废气废渣排放大,是典型的能源密集和高碳排放、高污染的大化工过程,限制了电石工业和下游乙炔化工的发展。设计和开发绿色的煤制乙炔新工艺对推动乙炔化工的可持续发...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专利:煤制α-烯烃合成聚烯烃的方法及产品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专利 煤制 α-烯烃 聚烯烃
2023/5/25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在煤制烯烃催化剂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图)
大连化物所 煤制烯烃催化剂 氧化物 分子筛复合
2023/5/31
化学工业中,85%以上的过程都依赖于催化剂来加速反应速率。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决定催化反应效率的两个重要参数——反应物的转化率和目标产物的选择性往往相互纠缠,就像“跷跷板”一样,转化率提高了,选择性就降低,此消彼长,无法同时兼顾。如何解开这种“纠缠”,破解“跷跷板”效应,实现更精准、更高效的催化,是催化基础科学和应用研究的重要挑战,也是催化研究工作者一直努力的方向。
2022年2月24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窑街煤电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窑煤集团)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兰州化工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兰州化工研究中心)在窑煤集团联合举办了低碳催化与二氧化碳利用专题学术研讨会,来自3家单位的30余人参加会议。兰州化物所副所长赵培庆,窑煤集团党委书记许继宗,兰州化工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宝杰等出席会议。窑煤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王永忠主持会议。
中国团队在二氧化碳制绿色航煤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图)
二氧化碳 绿色航煤 含芳环航煤馏分 CO2加氢反应
2022/6/16
泥盆纪时期森林首次出现,也发生了最早的陆生植物成煤作用。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西缘的中-晚泥盆世地层中产出有丰富的植物化石,并报道有烃源岩与古油藏。古油藏是地质历史时期曾经形成油藏,后经地质作用破坏已不再是油藏,但留下了固体沥青等重要标志。前人虽已对该处古油藏的成因、破坏机制等进行了研究,但并未对古油藏中植物大化石和准确地质时代进行详细研究,且对于地层层序的认识也存在争议。因此,对泥盆系古油藏地质时代...
活性炭干法一体化脱除烟气中污染物技术具有不耗水、生产使用过程中低碳排放,能够同时脱除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恶英等多种污染物,并可实现硫的资源化利用等优点,在钢铁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关键材料为煤质颗粒活性炭,因此煤质颗粒活性炭的各性能指标直接影响污染物脱除效果及处理成本。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院重点实验室地磁场与生物圈演化学科组博士研究生章敏与其导师、研究员潘永信,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古地磁学科组副研究员秦华峰、研究员邓成龙和朱日祥,南京大学教授沈树忠、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郑全峰、长兴“金钉子”自然保护区等合作,对煤山“金钉子”剖面开展高分辨率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建立了煤山剖面可靠的磁极性序列,为晚二叠世长兴阶-印度阶海相地层和...
晚二叠世生物大灭绝事件(EPME)是显生宙最严重的一次生物灭绝事件,导致了超过80%海洋生物种的消失,同时重创了陆地生态系统。浙江长兴县煤山剖面主要为浅海相-斜坡相生物碎屑灰岩,完整记录了晚二叠世海相生物灭绝过程;该剖面包括了二叠纪-三叠纪界线(PTB)和长兴阶-吴家坪阶界线两个“金钉子”( GSSP),因此在国际晚二叠世生物大灭绝研究中至关重要。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碳化学研究所主持制定的一项纳米材料领域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纳米材料 储能器件 标准化 国家标准
2021/9/17
纳米材料是指任一外部维度、内部或表面结构处于纳米尺度(<100 nm)的材料,其涵盖材料种类广泛。其中,具有优异导电性能的石墨烯、碳纳米管、炭黑在以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为代表的储能领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些纳米材料的导电性直接影响储能器件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等性能。因此准确表征纳米材料的电阻率,实行标准化,是材料结构设计、研发生产、质量控制的基础。
2021年4月18日,生态环境部官网发布消息,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与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于2021年4月15—16日在上海举行会谈,讨论气候危机所涉问题。会谈结束后,双方发表声明如下: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固体废弃物产量逐年上涨,其中污泥、厨余垃圾等典型高水分有机固废占比较大。据文献资料报道,2019年全国污泥产量超过5000万吨,厨余垃圾产量超过1亿吨。该类高水分有机固废存在固液分离难、污染特性强、资源化利用率低等问题,但也同时具备有机质含量高、植物营养元素丰富等特点,在实现快速安全处置的前提下可以开发其土壤利用或能源化利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