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无机化学 系统”相关记录17条 . 查询时间(1.578 秒)
合成生物学正成为推动下一代生物制造和生物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近二十年来,随着DNA合成、基因编辑等技术的不断革新,人们构建合成生物系统的能力迅速提升,但作为构建基础的设计能力仍然十分有限。由于生物系统的复杂性,即使各个元件的功能已知,它们组合在一起所产生的系统却不一定会表现出预期的功能。要理性设计具备特定功能的合成系统,必须对自然系统功能涌现的原理有深刻理解,而这是迄今为止的合成生物学研究鲜少涉及...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生所发表关于人工固碳途径与人工自养系统的前沿综述(图)
固碳途径 人工自养系统 合成生物学
2023/12/13
在合成生物学领域,人工碳同化途径和人工自养系统方兴未艾,并在应对环境危机和推动可持续物质生产中被寄予厚望。在这一进程中,无论是基于经验还是运用模型预测而取得的成绩,均为推动整个领域的发展贡献了力量。作为生化反应的基石,酶在途径实施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天然酶库为挖掘泛底物活性或新功能突变体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过去十年间,非氧化酵解凭借其低碳特征脱颖而出,在底盘开发和产品合成中持续展现出价值。因此,...
在合成生物学领域,人工碳同化途径和人工自养系统方兴未艾,并在应对环境危机和推动可持续物质生产中被寄予厚望。在这一进程中,无论是基于经验还是运用模型预测取得的成绩,都为推动整个领域的蓬勃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作为生化反应的基石,酶在途径实施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天然酶库为挖掘泛底物活性或新功能突变体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过去的十年间,非氧化酵解凭借其低碳特征脱颖而出,在底盘开发和产品合成中持续展现出卓...
2021年,青岛能源所作为主持单位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微藻底盘细胞的理性设计和系统改造”项目成功立项并启动;2023年6月10日,项目首席科学家吕雪峰研究员带领的微生物制造工程中心在蓝细菌底盘细胞构建与合成生物技术开发方向取得系列研究进展,基于相关成果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先后发表三篇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家开发精准可控的哺乳动物细胞基因表达系统
细胞 基因 系统 合成
2024/9/10
哺乳动物细胞中,精确调控基因线路对于细胞适应环境、稳态维持和发育分化等生理功能至关重要。关键基因表达过量或不足都可能导致癌症等疾病,而多个细胞命运决定因子的表达剂量也是重塑细胞命运分化和发育的关键因素。但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基因表达受到基因顺序、基因组位置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使得精确控制基因表达剂量变得非常困难。因此,亟需开发模块化、不受细胞类型影响且可编程的基因表达系统。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等理性设计构建合成能量系统双引擎助力细胞工厂(图)
深圳 合成能量 酵母细胞
2022/11/2
2022年10月27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于涛团队与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Jens Nielsen团队合作以Metabolic reconfiguration enable synthetic reductive metabolism in yeast为题在Nature Metabolism上发表研究论文。研究团队通过理性设计,组合磷酸戊糖循环、转氢循环和外部呼吸链三个模块,在酵母细...
稻田生态系统汞同位素分馏特征研究取得新进展(图)
稻田 生态系统 汞同位素 分馏特征
2020/11/27
汞是一种有毒重金属污染物,而甲基汞是毒性最强的汞化合物之一。甲基汞易于在水生食物链生物富集和放大,因此食用鱼肉是人体甲基汞暴露的主要途径,日本的水俣病就是食用鱼肉导致的甲基汞中毒事件。同时汞是一种全球性污染物,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汞,可以随大气环流进行长距离传输进行全球循环,因此环境汞污染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旨在全球范围内减少汞使用和排放的《关于汞的水俣公约》已于2017年8月生效。近年来...
2018年4月16日,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刘锴副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在国际材料科学领域知名学术期刊《今日材料》(Materials Today)上在线发表长篇综述文章《二氧化钒物性及应用的最新进展》(Recent progresses on physics and applications of vanadium dioxide)。研究系统评述了二氧化钒(VO2)材料的相变特性、性能调控及应用前景,以及近...
新技术可高效模拟聚电解质系统
聚电 解质系统 化学
2015/4/7
最近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举办的第249届美国化学学会(ACS)会议上,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发布的新型计算机模拟技术——隐性溶剂离子强度法(ISIS)获得计算化学分项研究优秀奖,理由是“向用计算机高效准确模拟各种聚电解质系统的广泛应用前景迈出重要一步”。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2000-2005年授权专利。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2007年授权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