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原子分子物理学”相关记录390条 . 查询时间(2.109 秒)
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研发出全转录组可编程智能测序新技术(图)
智能 分子 细胞
2024/10/24
真核生物的转录组由大量蛋白编码mRNA、非编码RNA和环形RNA等多种分子组成,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如何在庞大而复杂的转录组中高效、精准地检测目标转录本,成为当前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的重要挑战。传统的靶向转录组检测方法需要在测序前通过探针捕获或实验富集且操作繁琐,常常无法保留样本中的全部转录组信息,导致文库用途受限,难以用于大规模整合分析,制约了靶向转录组研究的应用场景。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玲玲研究员受邀在Molecular Cell发表环形RNA“观点(Perspective)”综述(图)
陈玲玲 结构 分子
2024/10/12
2024年10月3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玲玲研究员受邀在国际学术期刊Molecular Cell上发表了题为“Dynamic conformation: Marching toward circular RNA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的“观点(Perspective)”综述论文。该论文总结了环形RNA的折叠结构如何影响其生...
中国科大揭示细胞更新转录调控新机制(图)
细胞 分子 肿瘤
2024/10/11
2024年9月9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刘行、教授姚雪彪和研究员王志凯,在《细胞报告》(Cell Report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Dynamic phosphorylation of FOXA1 by Aurora B guides post-mitotic gene reactivation的研究文章。该研究发现了书签标识因子FOXA1在细胞有丝分裂期过程中DNA结合模式转变的磷酸化调控机制以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在氮掺杂单原子层非晶碳材料的可控合成方面取得进展(图)
原子 晶碳材料 合成
2024/10/13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1532001、52025025)等资助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林教授与合作者在氮掺杂单原子层非晶碳材料的可控合成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氮掺杂单原子层非晶碳(Nitrogen-doped amorphous monolayer carbon)”为题,于2024年9月25日在线发表于《自然》(Nature)。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在不饱和烃的非对映选择性氢膦化反应上取得新进展(图)
反应 合成 原子
2024/9/25
2024年来,过渡金属催化的不对称ƞ3-取代反应已成为构建手性不饱和片段的重要途径。何智涛课题组一直致力于非经典的ƞ3-取代反应研究,并在前期探索了一系列催化转化策略(JACS,2021,143,7285;Nat. Commun. 2021,12,5626;Nat. Synth. 2023,2,37;ACIE,2023,62,e202215568;JACS,2023,145,3...
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学院姜宇航研究团队在新奇超导和磁性共存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姜宇航 超导 磁性 分子
2024/9/27
探索和发现新奇的超导态以及研究超导态与其它量子态的相互作用是现今凝聚态物理领域的重要课题。其中,研究超导态和磁性态之间的关联是人们一直致力于研究的方向,不仅有利于人们理解这些量子态的机理,还能为实现人工调控这些量子态打下重要基础。在单一材料中,超导和磁性往往不会共存。因此,研究者通过分子束外延生长异质结或者人工堆叠异质结的方式将具有超导和具有磁性的材料构筑在一起,从而研究其中的新奇超导或者相互作用...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生所在卤醇脱卤酶催化手性氧杂环丁烷合成方面获进展(图)
催化 合成 分子
2024/9/15
氧杂环丁烷是四元环醚类化合物,因独特的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而在药物化学和天然产物研究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在药物化学领域,氧杂环丁烷作为药物分子的核心骨架,对药物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具有显著影响,如增强水溶性、调节亲脂性、提高代谢稳定性及优化分子构象等。鉴于此,开发高效、高选择性的合成手性氧杂环丁烷新方法对于药物化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发反应诱导的碳氧化钼催化剂实现高效CO2转化(图)
反应 催化剂 过程
2024/9/12
2024年9月9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碳资源小分子与氢能利用研究组(DNL1905组)孙剑研究员和俞佳枫副研究员团队在碳化钼催化CO2转化利用方面取得新进展,利用火焰喷射裂解法(FSP)一步合成了亚稳态不饱和氧化钼催化剂。该亚稳态结构的氧化钼无需碳化处理,可直接应用于逆水汽变换(RWGS)反应中,在反应气氛下迅速发生原位碳化,生成碳氧化钼活性相,在高空速的苛刻条件下仍展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
南京大学夏可宇教授和陆延青教授团队在手性分子表征领域取得进展(图)
手性分子 表征 手性材料
2024/8/23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院在铝离子光钟精密测量领域取得进展(图)
精密测量 铝离子 原子 分子
2024/8/7
2024年7月29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离子光频标研究组与原子分子外场理论研究组合作,在铝离子光钟精密测量研究中取得进展。研究团队首次提出了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极化率天平”测量方案,实现离子极化率之差的高精度测量。基于该方案,团队利用Ca+离子作为“参考砝码”,通过测量囚禁在同一个离子阱中的Ca+和Al+离子的光频移之比,高精度地确定了Al+离子钟跃迁的极化率之差这一学术难题。相...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院在真空紫外光梳光谱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图)
光谱 原子 分子
2024/8/13
2024年7月19日,精密测量院柳晓军研究团队在真空紫外(VUV)光梳光谱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团队成员利用自主研制的VUV光梳系统,成功测量了氙原子(~146.96nm)和二氧化氮分子(~148.32 nm)位于真空紫外波段的跃迁谱线,光谱分辨能力优于30 MHz。该成果证实了精密测量院自主搭建的VUV光梳系统具备精密测量的能力,为在更高精度上开展真空紫外乃至极紫外波段简单原子分子精密谱测量奠定...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院在钍-229离子精密测量上取得重要进展(图)
离子 原子 分子 理论
2024/8/13
2024年7月3日,精密测量院原子分子外场理论组和冷分子离子组合作,在钍-229离子精密测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提出了通过钍-229三价离子(229Th3+)核外电子跃迁和核跃迁的精密光谱测量,检验精细结构常数随时间变化的研究方案。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物理学期刊《Physical Review A》上发表。
植物、藻类和蓝细菌通过光合作用过程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源源不断地为地球上的各种生命体提供能源和呼吸所需的氧气。光系统 II (photosystem II,PSII)是放氧型光合作用体系中的能量转换器,利用光能来驱动水:质体醌的氧化还原反应过程,将水分子裂解为氧气和质子,并还原质体醌生成质体醌醇。PSII催化的反应需要在光能的激发和驱动下才能发生,然而PSII中的功能基团非常容易在光照的诱导下和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现有机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新模式(图)
有机分子 分子间相互作用 新模式
2024/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