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新闻评论”相关记录121条 . 查询时间(4.765 秒)
2010年10月23日,《华西都市报》惊曝《网上调查近半数男性已婚者出过轨》,乍看标题,真是一条爆炸性新闻,中国的老爷们竟如此开放吗?带着疑问细看正文,才知道虚惊一场,感情这个“近半数”说的是调查对象为“知识层次很高、收入中上等、居住在大中城市、有上网习惯、绝大多数在40岁以下”的一小撮网民,压根与咱普通小老百姓无关。无独有偶,前段时间广被转载和热议的《北京15%的爸爸“戴绿帽”,替别人养孩子》,...
标题党是网络上一小撮利用各种颇具创意的标题吸引眼球,以达到各种个人目的网民们的自发性组织。其主要行为简而言之即发帖的标题严重夸张,帖子内容通常与标题完全无关或联系不大。近期,标题党的风潮越演越烈,必须引起相关人士的密切注意。——摘录自《标题党白皮书》
对网络时评改进的几点建议
网络时评 改进 建议
2010/9/17
网络时评的发展,要滞后网络新闻。可随着网络信息的极大丰富,人们更希望知道事实的前因后果、相关事件的情况、别人的看法,尤其是消息能带给社会、自己什么影响,社会、自己又该如何应对。这就要求对新发生的事情、人民长期关心的事情、论坛里争执不下的话题,进行系统、及时的评说。这也是引导舆论的重要方法。
价格报道的“深度”魅力——评《一粒玉米引发的忧虑》
忧虑 一粒玉米 价格报道
2009/10/30
物价上关宏观经济走势,下连百姓吃穿用度,是近期报道重点。跟踪部委权威发布,多方宣传引导百姓对价格走势的认识和预期,固然是方法之一,而深入经济运行细微环节,察“秋毫”以观变,进而提出预警,也未尝不是记者作为“望者”的职责本分。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边长勇撰写的稿件《一粒玉米引发的忧虑》,就从玉米中看到了未来。
评《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下)
报道 中国青年报 新闻
2009/10/30
无力的新闻 = 新闻的散文化、抒情化、诗歌化--评《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
让我们先一起读一下《中国青年报》2002年5月3日《今日军营巡礼 情爱洒在雪山草地》(记者 万元 张友森)的通讯:
雪山诉说着子弟兵的恩情,草地铭记着"金珠玛米"的功绩! 四川壤塘县人武部回归军队建制12年,始终保持与藏区群众血肉联系,使万名生活贫困的藏区人民,过上了幸福文明的好日子。他们先后56次受到成...
评《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上)
新闻 报道 中国青年报
2009/10/30
无力的新闻 = 新闻的散文化、抒情化、诗歌化--评《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
让我们先一起读一下《中国青年报》2002年5月3日《今日军营巡礼 情爱洒在雪山草地》(记者 万元 张友森)的通讯:
雪山诉说着子弟兵的恩情,草地铭记着"金珠玛米"的功绩! 四川壤塘县人武部回归军队建制12年,始终保持与藏区群众血肉联系,使万名生活贫困的藏区人民,过上了幸福文明的好日子。他们先后56次受到成...
为湖北省重视批评性报道叫一声好——兼评《对地方媒体的批评性报道不必重视?》
地方媒体 批评性报道 湖北省
2009/10/30
湖北省委省政府近日作了这样一个“规定”:要求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以改进党委与政府的工作。该文规定,对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要新闻媒体涉及湖北省的批评性报道,有关地方、部门必须在报道后的当天或第二天向省委与省政府的监察部门作出情况反馈,并及时调查处理。”朱慧松先生即写了一名为《对地方媒体的批评性报道不必重视?》的时评(见4月21日的《人民网》),对湖北省委省政...
本文拟通过解析具体案例来透视当前中国新闻媒体与公共领域的构建问题。通过回顾对“圆明园事件”的报道,笔者认为媒体采用了“新闻和评论相互推进”、“平衡报道各方观点”的措施,较好地发挥了作为“一个公共讨论和提供信息平台”的功用,推动了决策理念的更新、推动了公民文化建设。同时亦注意到媒体在构建公共领域中可能会出现的角色异化问题,提出需要加强媒体的组织文化建设之观点。
本文考察媒介环境学三代学人学术思想史的继承与超越,以伊尼斯、麦克卢汉、波斯曼和莱文森为重点研究对象,旁及其他学者。麦克卢汉把伊尼斯的学术思想发扬光大,把媒介环境学的思想传遍全球,但两人的思想和而不同。波斯曼戏称自己是“麦克卢汉的孩子”,但又“不是很听话的孩子”,他大力张扬现实关怀和道德关怀,揭示麦克卢汉隐而不显的宗教关怀。莱文森称波斯曼是自己“最亲近的思想之父”,但又不赞成老师对电视的批判,戏称“...
以往知来 以见知隐——推荐《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
发展研究 中国新闻评论
2009/10/16
我国新闻评论的渊源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先秦时代的论说文。19世纪70年代以来,这一文体与大众化报刊紧密结合,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评论。因其对社会进程广泛、深刻的影响,著名的评论家曾被誉为“一笔胜过百万师”,经典的评论则往往成为历史转折点的标志。然而如此辉煌灿烂的新闻评论历程,却至今缺少对其进行全面总结的专著。这是学术研究领域的一大憾事。
去冬今春,具有补阙性质的《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
电视新闻评论,还在路上
“社论”模式 “青天”神话 归于“平凡”
2009/10/16
电视新闻评论多年来步履蹒跚,缺少真正的评论,甚至就是深度报道。这是因为它一直照搬社论模式,策略乏术;同时,它一度担当的“青天”角色随着社会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渐消失。电视新闻评论要想走出困境,必须走下神坛,归于平凡,积极地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反省自身。
男女平等、倡导社会性别平等是全球潮流,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提出将社会性别观点纳入社会发展各领域的主流,并被联合国确定为促进性别平等的全球战略,推进性别平等主流化也因而迅速成为一种国际趋势。新闻媒体在性别平等主流化中担当着重要角色。
《中国妇女报》作为一家大型妇女媒体,紧紧抓住这一办报思路,重点捕捉新闻和社会生活中的性别歧视问题,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及时予以评述,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性别观念...
电视新闻评论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官司》“作后语”两篇
一个馒头引发的官司 评论 电视新闻
2009/10/16
编者按:
一个馒头弄出了不少事情,下面的两篇文章也和馒头挂上了关系。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几位研究生制作了一部电视新闻评论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官司》,放映之后引来了颇多评论,由此也激发了两位同学的辩驳与思考。他们的辩驳与思考不在馒头上,而在对馒头官司的评论手段——电视新闻评论的表述方式上。
从“语言+观点”到“声像=观点”
作者:肖 宇 指导老师:郑思礼
2006年6月17日下午,高级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