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马克思主义 >>> 马.恩.列.斯思想研究 >>>
搜索结果: 1-12 共查到马.恩.列.斯思想研究 学说相关记录12条 . 查询时间(0.109 秒)
列宁的建党学说是列宁积极参加革命和建设实践的产物。列宁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建党学说同俄国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建党学说,建立了一个好党,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列宁的建党学说不能丢,它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宝库和行动指南。
纪念恩格斯逝世110周年(下)俄罗斯著名学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编委会主席格奥尔基·巴加图里亚教授在提交给2005年10月在武汉召开的纪念恩格斯逝世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文章《恩格斯对马克思学说的贡献。论纲》中,扼要地总结了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并结合当代现实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章内容如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的人类社会历史观已经深入人心,但是他的上层建筑理论并不总是能够得到正确的理解和阐发。尤其是斯大林对上层建筑所下的定义——基础是社会在其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经济制度。上层建筑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设施——流传甚广、影响极大。在当时不仅苏联哲学界全盘接受了他的这种解释,东欧诸国和中国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哲学界也都视其解释为正统的...
 马克思、恩格斯义利学说是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性质和特征而言,马克思、恩格斯的义利学说无疑属于功利论,但它绝不是狭隘的功利论,它在注重无产阶级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基础上更强调为人类的幸福而献身,充满着高尚的道义性。它超越了传统伦理学功利论与道义论的对立,成功实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功利主义和革命道义主义的有机结合。它的问世开创了人类义利学说发展的新纪元。
旗帜网 《炎黄春秋》2007年第2期发表了中国人民大学前副校长谢韬《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一文。文章对恩格斯晚年所写的《卡尔·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的导言》这一光辉著作肆无忌惮地进行歪曲、篡改,妄称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改变了早期的革命观点,是民主社会主义者,是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首倡者;鼓吹“只有民主主义才能救中国”谢韬诽谤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是修正主义...
文章来源《教学与研究》 1994年04期[摘要]:“神奇的预言是童话,科学的预言却是事实。”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学说究竟是神奇的预言还是科学的预言,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这一论辩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早在1883年3月15日,即马克思逝世次日,一家资产阶级报纸就曾诅咒说:“红色博士杜撰的共产主义社会学说的创始人马克思逝世了。……愿他幻想的学说本身会随着马克思之死而死亡。”但是历史已雄辩地...
文章来源《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1994年02期 [摘要]:党的三大作风是我们党的世界观和精神面貌的外部表现,它集中反映了党的性质和特点,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党的三大作风是我们党千百万党员在斗争实践中培养塑造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毛泽东同志总结概括的,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研究,认真宣传落实,从而保证使党的三大作风发扬光大。 ...
文章来源《社会科学研究》 2001年03期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基本原理 ,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真髓。马克思在揭示国家的阶级属性的同时 ,深刻地揭示了国家与社会矛盾对立的一般属性。马克思论证了无产阶级专政的一项带根本性的任务 ,就是积极创造条件 ,消除国家与社会的矛盾和对立 ,把本来属于社会和人民的权利归复于社会和人民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文章来源《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02期 【摘要】 列宁主义的确立是一个艰苦探索与论战的过程 ,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不断创新的过程。列宁主义经历了两次大的飞跃。第一次飞跃是 ,社会主义革命能够在一国单独胜利 ;第二次是在俄国这个农民国度里只有通过新经济政策“整整一个历史时代”,才能建成社会主义。不幸的是 ,新经济政策过早地夭折了。 【作者简介】 姜长斌,1935年生,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
文章来源《理论前沿》2004年第13期【摘要】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2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于2003年7月1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说:“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
文章来源《高校理论战线》 2006年第7期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写成的一部系统阐述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著作。 本书写作的历史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 《国家与革命》写于1917年8~9月,列宁在本书第一版序言里说明了写作的历史背景和目的。重要的是把握好其中的三句话: “国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2年01期本文就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家的本质、职能、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民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需要自由研究的学术空气。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教授.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