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植物生物化学 系统”相关记录26条 . 查询时间(1.839 秒)
菊科(Asteraceae)亚菊属(Ajania Poljakov)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荒漠和半荒漠区域,是重要的经济植物和观赏植物。该属的分类一直以来存在争议,其内部系统发育关系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青藏高原植物适应与进化研究团队利用质体基因组和转录间隔区序列重建亚菊属及其近缘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应用多种数据集验证了亚菊属和栎叶亚菊属(Phaeostigma Muldashev...
野生二倍体草莓系统发育和杂交渐渗研究获进展
野生二倍体草莓 华南植物园 进化生物学
2023/7/4
野生二倍体草莓是重要的作物野生近缘种,蕴藏着非常丰富的遗传变异,具有重要的发掘利用价值。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康明团队对野生二倍体草莓(占所有野生二倍体草莓的83%)的系统发育和杂交渐渗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分子生物学与进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科研人员研发出4套基于CRISPR/Cas系统的病原体核酸检测工具(图)
CRISPR Cas系统 病原体 核酸检测工具
2022/1/20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分子育种技术和应用创新团队鉴定了RfxCas13d靶向RNA引发“反式切割”活性的基本特征,研制出基于RfxCas13d、LwaCas13a、LbCas12a与AsCas12a的多套核酸检测工具,并研发出田间实时可视化灵敏定性定量检测方法,为动植物病原体检测提供了高效、低成本的开发途径,具有广阔的技术开发场景与应用价值。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中国科学:生命科...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南方经济作物有害生物防控团队在《植物科学前沿(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在线刊发综述文章,系统介绍近年来植物次生代谢物与微生物组互作研究进展。
中科院植物所光合膜蛋白结构生物学团队一直致力于光合膜蛋白三维结构和功能的研究,2019年率先破解了一种羽纹纲硅藻-三角褐指藻的FCP(Fucoxanthin Chlorophyll a/c protein)捕光天线二聚体的1.8埃分辨率晶体结构(Science,2019),描述了FCP中叶绿素a,叶绿素c和岩藻黄素的精确结构信息。同年,该团队与清华大学隋森芳院士团队合作进一步解析了中心纲硅藻-纤细...
2018年11月29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生物学研究中心戚益军研究组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线发表题为“拟南芥中长非编码RNA的系统鉴定揭示反义RNA调控MAF4基因”(Global identification of Arabidopsis lncRNAs reveals the regulation of MAF4 by a natural a...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在红藻光系统I三维结构解析方面取得进展(图)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红藻 光系统 三维结构
2018/4/1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匡廷云与研究员沈建仁领导的研究组长期从事光合膜蛋白超大复合体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近期,研究组通过与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隋森芳团队开展合作,利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首次解析了红藻PSI核心与捕光天线复合物(PSI-LHCR)的3.63 Å分辨率的三维结构。研究发现,红藻中存在2种PSI-LHCR结构状态,分别结合了5个和3个LHCR;与高等植物全部...
提高冠层光能利用效率是进一步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光合作用涉及的能量转化、传递及CO2固定相关的碳代谢过程极度复杂,而且冠层内部光、温环境具有高度时空异质性,鉴定提高冠层光能利用效率的分子改造途径是当前光合作用研究的重要难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朱新广研究组建立了能有效整合光合作用分子过程、叶片乃至三维株型特征的冠层光合模型,为定量研究冠层光合效率提供了...
2017年3月19日,《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朱健康研究组题为Multiplex Gene Editing in Rice using the CRISPR-Cpf1 System 的研究论文。该工作在水稻中利用CRISPR/Cpf1系统实现多基因位点编辑,效率达到40-75%;同时该系统在载体构建上比CRISP...
人类活动干扰不断引起气候变化,并挑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当前气候变化下,极端降雨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呈现日益增加的趋势,这在我国西南和华东地区尤为明显。如何通过构建高效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来应对极端降雨的干扰就成为学术界和农户高度关注的问题。因此,科学家一直致力于用生态系统的属性来增加群落稳定性,从而提高目标物种的生长,抵抗极端降雨的危害。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繁育系统适应性进化研究获进展(图)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水生植物 繁育系统 适应性进化 研究进展
2013/3/22
由于面临水环境的影响或胁迫,水生植物在各项功能体现过程中,其形态结构表现出很多适应性进化式样。已有的关于水生开花植物有性生殖的研究为理解被子植物花的进化式样和规律提供了绝佳的实验案例。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蔷薇目分子系统学研究最新进展(图)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蔷薇目 分子系统学
2011/10/19
蔷薇目作为被子植物共生固氮分支的一支,包括钩毛树科、大麻科、八瓣果科、胡颓子科、桑科、鼠李科、蔷薇科、榆科和荨麻科等9科,约261属,7725种。这些科形态差异很大,在以往的研究中,曾被不同的学者置于不同的目中。最近系统学研究结果虽然已经确定了蔷薇目的范畴,但其目下科间关系尚存在诸多争议。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张书东博士、李德铢研究员和伊廷双研究员,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Douglas E. So...
植物ω-7脂肪酸的系统代谢工程
ω-7脂肪酸 Δ9脱氢酶 代谢工程 代谢物流
2011/11/1
ω-7脂肪酸(C16:1Δ9, C18:1Δ11, C20:1Δ13), 特别是棕榈油酸(C16:1Δ9)具有重要的工业、营养和医药价值。这些珍稀脂肪酸大多在一些野生植物的种子中合成, 不能商业化生产。对普通油料作物的油脂代谢途径进行遗传修饰, 使其种子大量合成并积累ω-7脂肪酸, 已成为生物技术和可再生资源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基因操作的主要靶标包括: 不同来源的Δ9脱氢酶的应用、提高底物(C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