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基础医学 >>> 放射医学 >>>
搜索结果: 1-13 共查到知识库 放射医学 效应相关记录13条 . 查询时间(0.557 秒)
探讨职业使命感、职业延迟满足在主动性人格对护士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影响机制中的多重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18年2月选取安徽省5家三级甲等医院的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主动性人格量表、自我职业生涯规划量表、职业使命感量表和职业延迟满足量表,对3 692名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构建并检验链式中介模型。
以纳米金为代表的高Z纳米材料,是当前纳米放射增敏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本文总结了纳米材料放射增敏的研究现状,包括纳米金的体内外实验进展、蒙特卡罗模拟计算结果以及铂、银、钆等高Z金属纳米材料、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的放射增敏研究;总结了近年来纳米金放射增敏效应的研究进展,包括细胞特异性、射线类型/能量、生理/生化环境、材料粒径、浓度及表面修饰等众多因素对纳米金放射增敏的影响,与此同时,不少关于纳米金增敏机理...
随着臭氧层的不断破坏以及紫外线在各个行业中应用的增加,紫外线辐射对航空航天人员、高原驻军和居民、强紫外线地区户外活动人员眼睛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当眼睛持续暴露于紫外线下时,紫外线对眼结膜、角膜、眼晶状体及视网膜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与皮质性白内障、角膜炎、眼部恶性肿瘤、气候性角膜滴状病变、翼状胬肉等许多眼科疾病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应用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不同剂量60Co γ射线照射后不同时间永生化淋巴细胞系AHH-1中S100A4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探讨其基因表达变化的剂量和时间效应关系.方法 永生化淋巴细胞系AHH-1接受0、1、3、5、8、10、15、18 Gy 60Co γ射线照射后4、8、12、24、48和72 h,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CR)以及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细胞S100A4基因表达水平,分析各时间...
评估125I-UdR壳聚糖载药纳米微粒(125I-UdR-CS-DLN)对肝癌细胞的内照射生物学效应.方法 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125I-UdR-CS-DLN在肝癌细胞HepG2和人正常肝组织细胞HL-7702内的聚积和分布;通过MTT实验、流式细胞仪和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评价内照射细胞生物学效应;采用TUNEL染色法观察兔肝原位肿瘤细胞经125I-UdR-CS-DLN靶向治疗后的细胞凋亡.结...
本文回顾分析了放射诱导旁观者效应(RIBE)近年来体内外实验研究进展。体外实验分析表明RIBE的产生与放射性类型、氧化新陈代谢及细胞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密切相关;体内实验分析表明RIBE产生与远位放射效应所致的炎症应答、放射源改变等。临床放疗治疗过程中,直接受照射细胞和旁观者细胞DNA损伤效应是有差异的,并且RIBE在精确放疗过程中比常规放疗体现更为明显。
用高传能线密度(LET)的12C离子束和低LET的X射线辐照体外培养的非小细胞肺癌H1299(p53基因缺失), 研究它们的辐照生物学效应的差异。 用克隆形成率法测定了细胞对射线的辐射敏感性; 用AnnexinV/PI试剂盒检测了细胞早期凋亡;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细胞周期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 12C离子束辐照H1299细胞的存活率明显低于用X射线辐照的; 12C离子束引起H1299细胞的早期凋亡...
以黑松花粉粒和花粉管为试验材料, 研究了离子注入对细胞骨架系统的损伤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离子注入会不同程度地破坏花粉管内微管网络的完整性, 花粉管形态的异常状态与其微管骨架结构的异常状态密切相关。离子注入对黑松花粉管内的微管骨架系统的正常结构有明显的效应, 这种效应的明显程度与离子注入剂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即随着离子注入剂量的增加, 微管骨架系统受到破坏的程度更加明显。离子注入对黑松花粉管内微丝...
用模拟实验研究了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部分容积效应与相关影响因素间的关系。依据形成部分容积效应的理论,由计算机模拟PET各种分辨率情况下各种大小热灶的图像。计算图像的最大恢复系数、平均恢复系数及图像热灶半高宽,并用PET实验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PET实验的结果与模拟结果一致;当热灶直径以PET分辨率为单位时,图像热灶的最大及平均恢复系数随热灶直径的变化与分辨率无关,且热灶半高宽/分辨率与...
研究针刺足三里穴后引起静息态脑功能活动的时间变化规律,探讨针刺后效应。方法 对17名健康志愿者,采集针刺双侧足三里穴拔针后的第10、25、45和60 min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利用REST软件计算低频振幅(ALFF),然后用SPM5与针刺前相应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得到拔针后上述4个时间点相对于针刺前脑区ALFF的变化及其趋势。结果 针刺足三里穴拔针后引起了脑部ALFF变化,拔针后第10和第25...
铅与X 线复合作用对大鼠致畸效应的实验研究。
激光生物效应及医学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热休克预处理对过氧化氢诱导的细胞基因突变损伤是否具有保护效应。 方法将V79细胞分为热休克处理组(热处理组)、过氧化氢损伤组(损伤组)和热休克预处理后过氧化氢损伤组(保护组)。采用6-巯基鸟嘌呤(6-TG)筛选次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PRT)基因突变细胞并形成细胞克隆,应用Giemsa染色法计数突变细胞克隆数,计算各组细胞的相对克隆形成率及基因突变率。 结果(1)温度&rt;42℃,1 ...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